奔驰暂停涉事4S店销售运营!对此事给公众及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诚( 三 )

这位女士的维权之举得到了线上线下一边倒的支持 , 也揭开了光鲜行业背后的“黑幕” 。 原来即便大牌车的4S店 , 也是“国家三包”自我解释 , 赔偿标准步步降格 , 解决期限一拖再拖 , 收费名目五花八门……不乏一些“过来人”感慨 , “进了4S店 , 总有一个坑等着你”“提车前是上帝 , 提车后变奴隶” 。 似乎在买车这件事儿上 , 就少有消费者能顺顺心心、全身而退 。

目前“哭诉维权”事件还没有最终处理结果 , 双方也未能达成和解 。 但在多方关注与压力下 , 想来车主的权益应该能够得到保障 。 于是 , 不少人将这位女车主作为研究样本 , 得出一些维权成功的“秘笈” , 比如能豁出脸面当众哭诉 , 通过视频公之于网 , 此外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 在谈判中未落下风等等 。 这些“秘笈”似乎挺靠谱 , 但更反映出深层问题所在:对广大车主而言 , 维权成功的门槛太高 , 而获得圆满解决的几率太低 。

能坐在引擎盖上哭诉且获得关注的车主毕竟是少数 , 但被侵权的消费者却比比皆是 。 特别是在汽车买卖等行业 , 专业门槛高、技术性强 , 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小白” , 稍不慎就会“入坑” 。 如果“豁不出去”“口才不好” , 是不是只能坐等吃亏?总体来看 , 权益受损的消费者 , 要单枪匹马跟店家较劲儿非常困难 。 谁来给最普通的消费者撑腰 , 这才是最该思考的问题 。

良性的市场中 , 不应有“店大欺客”的咄咄逼人 , 也不鼓励“按闹分配” 。 让老实人能简简单单地说理、维权 , 才是法治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 。 而这 , 呼唤一个制度完善、响应及时的权益保障体系 。 无论是谁 , 什么由头 , 只要发生了消费纠纷 , 就有相应法律法规厘清是非 。 同时 , 管理部门和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应该敢于“亮剑” , 让法律长出牙齿 , 为消费者撑腰做主 。

“到了这个份上 , 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了……我在为大家维权 。 ”重重压力之下 , 奔驰女车主坚持将维权进行到底 。 希望这堂“扯下斯文”的维权课 , 不流于一时的热闹 , 而成为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契机 , 让只能坐在引擎盖上哭诉的场景再也不要发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