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网络语言20年:从小众走向大众和分众( 四 )

因此 , 当上网必备的Modem(调制解调器) , 被网友谐称为“猫”;痞子蔡让更多人熟悉并且乐此不疲地使用“恐龙、青蛙、见光死、当机”等网络语言 , 以及“:)、:(”等表情符上网冲浪时 , 以“陌生化”“非主流”的面孔渐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网络语言 , 曾一度被看作是“黑话” , 认为它破坏了汉语的纯洁 , “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破坏” , 并呼吁“不要为后人留下恶约” 。

然而 , 语言自有其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 网络语言丝毫没有减弱其扑面而来的势头 。 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高速发展 , 2008年末普及率达到22.6% ,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达到2.98亿 , 十年的时间就增长了近480倍 , 可以说 , 其用户的增长速度是此前任何一种媒体都难以与之比肩的 。 特别是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的进一步普及 , 仅仅几年之后 , 到2014年6月 , 互联网普及率就接近50% , 手机使用率也达到83.4% , 首次超越传统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 我国也全面迎来自媒体时代 。 这也使原本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特征的网络平台 , 更加平民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