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城——边塞都城,大同记忆之二

本文原始标题为:融合之城——边塞都城 , 大同记忆之二---来源是:

原标题:融合之城——边塞都城 , 大同记忆之二

大同这个名字并非出自“大同”理想 , 而是源于唐代屯置于此的“大同军节度使” , 后世以军名为地名 。 大同城源于大同军 , 而大同军又源于大同川 。 大同川在唐代“中受降城”西 , 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 。 后大同军节度使迁至云州 。 辽代改名大同 , 寓求各民族同心同德、融汇世界 。

历史证明,“大同”确实最形象、最贴切地反映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突出特征——平和、融合 。 2500年间 , 纵有太多金戈铁马 , 安宁祥和仍是这个城市的主旋律 , 也许当年因祈福思安而得名的“平城”已深入骨髓;各取所长、交相融合 , 大同这个词所具有的内涵不仅映射出当地多元一体的突出特点 , 且在现如今“亲诚惠容”的大格局之下更是历久弥新 。

融合之城——边塞都城,大同记忆之二

----融合之城——边塞都城 , 大同记忆之二//----江苏龙网 http://www.jiangsulong.com //

我们读到的历史 , 多数是站在中原文化或汉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写的 。 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中华民族视野下的历史观 , 大同是绝佳的切入点 。 历史上这里耕地和草场相间 , 土房与毡帐并立 , 胡人汉化 , 汉人胡化 , 胡汉一统 。 今天大家日常食用的胡麻、胡芹、胡桃、石榴、葡萄、番茄、胡萝卜……琳琅满目 , 皆属“胡化”产物 。 《博物志》记载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 , 因“石榴房中多子” , 遂被奉作婚礼吉祥物 , 以喻多子多福之意 。 黄瓜古名胡瓜 , 《齐民要术》有释:收胡瓜 , 候色黄而摘 。

独特的地理位置 , 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 历史上大同有700多年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 。 作为北狄及北狄其后匈奴、东胡各部族流动寄居生活之地 , 大同敞开胸襟 , 一任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往来交融 。 鲜卑走了突厥来 , 契丹走了女真来 , 蒙古人、鞑靼人、沙陀族、瓦剌部…你方唱罢我登场 , 你来我往、各领风骚 。 除了人们熟知的拓跋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在这里建都筑城 , 匈奴、柔然、突厥、乌桓、慕容鲜卑等民族 , 也都在大同留下了文明印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