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录取通知书发放 苏州“00后”走进大学校园( 五 )

沈同学班级的“蹭饭地图”尚属于基础版,采访人员了解到,更有一些高中毕业班将各地美食、风景名胜在地图上标明,还有“风里雨里等你”“千里同窗,必万里赴宴”等有趣的口号,满溢着浓浓同窗情。此外,地图的风格也各具特色,有手绘的、动漫的、星空的……

【折射社会进步】

仪式感和人情味:新鲜人的第一课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委党校教授余大庆说:“高考录取通知书是学校给新生上的第一课。大学对录取通知书越来越重视,关注的其实并不是这张纸,而是新鲜人的第一堂课。”其中,新鲜人即英语中的“freshman”,特指开启新一轮社会化过程的大一新生。

如今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不再是一副板起面孔说教的模样,在体现学校个性的新颖形式背后又渗透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也是学校对新生的价值观塑造。各大高校从录取通知书开始,向新生传达高校各自的价值观,无疑是开启独立思考的“第一课”。

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林谈到,心理学里有个“首因效应”理论,就是指第一次的印象很重要。录取通知书是学生与高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学生对录取通知书的观感,会塑造学生对大学的“首因”,一份漂亮的录取通知书可显著提升学生对大学的积极印象。

高考背后的社会资源再分配

高考录取通知书不单纯是大学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故事,社会大众也非常关注。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世岳看来,这是社会对高考高度关注的延伸。当下,高考仍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高考涉及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现在地域、城乡、代际之间等。“人们关注高考,即是关注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他说。现在,各高校越来越把录取通知书视作品牌宣传的窗口。对一些学校来说,有个性的录取通知书是吸引生源的一种方式,而校长送录取通知书一般是为了建立大学和高中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出高校招揽优质生源的迫切心愿,这也是对人才的重视。

高考结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开心之余,“准大学生们”更应静下心来好好规划今后的学习生活。大学是新的学习起点,并不是学习终点。苏州中学校长卫新送别毕业生时说:“宁愿大学生活过得枯燥一些,今后的人生才有可能更加丰富和精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