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实施意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上海11月14日电(采访人员沈则瑾)上海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发展上的自身优势,努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11月14日,上海发布了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订的《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上海的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当前引领性的战略性技术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海大数据资源丰富,智慧应用广泛、产业门类齐全,产学研用及人才集聚,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优势。

上海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上海将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等为重点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成为新增长点。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技术变革跨入创新应用的重要窗口期,上海将瞄准这一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部分前沿引领、关键共性、颠覆性技术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支持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培育10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

上海将着力打造6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60个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应用示范项目;促进人工智能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等领域深化应用,局部领域形成示范效应。

为此,《实施意见》提出21条具体措施,上海将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等领域,支持企业应用人机协作、数据分析、智能感知等技术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新型高效的企业组织和运营方式。

上海将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提高能级水平。在金融商贸、交通物流、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行业,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认知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改善供给体系质量。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已在全国率先起步发展,部分三甲医院已运用智能辅助诊疗、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技术,有效提升了服务能级。

上海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一带一区多点联动”的产业布局。打造“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建设华泾北杨等人工智能特色小镇。打造“张江-临港”人工智能创新承载区,打造人工智能科研高地和智能芯片/传感器、智能装备/部件产业化核心基地。支持各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机器人等基础优势,建设一批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软/硬件示范产业园。

上海将促进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形成发展新动能。上海将加强基础科研创新。加快建设类脑智能科学研究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展脑智理论、量子计算、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科学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支持人工智能科研专项,夯实原始创新和基础应用创新支撑。

目前上海正在组建人工智能发展联盟,集聚了各领域近300家重点企业、投融资机构及科研院所。下一步,将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上海建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同时,依托各类“双创”基地、众创空间,扩大超算、智能云服务、测试数据集、安全应用认证等公共供给,形成一批人工智能“四新”企业集聚示范区。

上海将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分类推动重点领域数据开放,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丰富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上海已编制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1.7万多条,有26万个数据项,年底前将启动建设全市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同时,加快编制公共数据开放重点领域清单,推动气象、电力、燃气、通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开放数据资源,支持企业和公众充分挖掘海量数据的商业价值,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商业模式创新。

上海将创造优良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推动各级政府部门率先运用人工智能提升业务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支持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应用。加强财政资金聚焦扶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目前上海正在开展第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和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的组织遴选,将选择其中技术先进、引领性强、带动面广的重点项目予以持续性支持。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说,“上海现在的转型,土地、能耗各方面的空间都不大。人工智能恰恰是转型过程当中的一个巨大契机,是一个好的时代机遇,上海必须要抓住。我们的基础优势和转型的迫切性加起来,就是我们全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动力。”

据悉,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下一步将加快《实施意见》的落地实施,建立组织协调、督促落实机制,会同全市相关部门、推进各区结合优势聚焦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发布配套政策文件,加强各项目标任务的协调推进。

作者:沈则瑾


    推荐阅读